“中国式游学”是否该变变了?(3)
■现身说法
海外“游学”的“另类”范本
谈及收获,芦淼表示:“过去地球在我的头脑中是一个个小碎片式的,但是现在我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每个碎片的背后都有当地的历史和人文,以及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一群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故事。整个世界在你眼中不再是课本里零星的塑料片了,而是一段段真实的故事。”虽然不是正宗意义上的游学,可是边游边学的航海旅行也让他感悟了很多,后来他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了一本书。2008年,芦淼随母亲乘坐“和平号”游轮环游世界,成为中国大陆航海环绕地球旅行的公民之一。
□“游学”就是要“游”出点东西
所谓“游学”当然是要边游边学,可是在芦淼的定义中“游学”并不是这个概念。
“家里知道是出去玩,送他们出去的机构知道是去玩,孩子们也知道是出去玩,但是对外面其他的人却说是去学,这让孩子们的心理变得很扭曲。”在芦淼看来,对于多数人而言,所谓游学就是指要出去游玩,而且游玩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学的价值。
芦淼更看重“游学”中的游,他认为中国学生不缺学的时间,缺的恰恰是玩的时间,就算是家长让孩子上个兴趣班,还是要让孩子去学习东西。“现在提到玩,很多孩子想到的却是闷在自己的屋里跟电脑玩。我们缺的是出去见识、出去游玩的机会。”芦淼就选择了出去“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玩”好,还要“玩”的与众不同。
“如何游的好、游的与众不同,这也是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能激发他兴趣的区域和景点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芦淼而言,只有按照自己意愿去选择做的事情,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芦淼举例说:“在参观卢浮宫时,有的学生看看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后就算是游览了著名的卢浮宫了,但我见过一些学生在卢浮宫里一待就是十多天。”
□成长的过程就是游学的过程
由于户籍的原因,国内教育存在着“一校终身制”的现象。学生上了一个学校,被分配到某个班级后,基本上就会在这个班一直上到毕业。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转班、转校。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是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而是在一个接受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告诉记者。
从女儿安琪、儿子安东一出生,王辉耀就带着他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幼儿园、小学、中学,两个孩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校,足迹遍布中国、加拿大、法国、美国、埃及、希腊……
在《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一书中这样记载到:“从短短两周的语言培训班,到为期一年的插班正式学习;从游历港澳台,到精读粗看欧洲美洲;从参与社区活动,到锻炼心智体魄。”安琪和安东跟随父亲读了万卷书、游学万里路。王辉耀表示,安琪、安东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学校,见识过不同国别、不同背景的老师,加起来可能有上百个,更不用说他们接触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了。
“我坚信这种多元文化的学习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王辉耀在书中说道。事实也证明如此,2008年,年满18岁的女儿安琪就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儿子安东后来也进入到了纽约大学商学院。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游学和夏令营一样吗? 点击:25388
- 【版主公告】2013暑假游学征文、写 点击:13539
- 游学美国好吃好玩的 点击:8806
- 理想的游学目的地精选 点击:8052
- 英国游学一周记 点击:7390
- 加拿大游学记 点击:6114
- 为什么要去加拿大游学? 点击:5919
- 哈佛大学和国内的著名大学差距在哪 点击:5646
- 加拿大的极致风情 点击:5609
- 游学英伦 用双脚走出学问 点击: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