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游学网 >> 游学资讯 >> 游学动态 >> 浏览游学资讯

游学:游了,也学了

时间:2012-8-27 10:50:21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次数:
【字体:

昔日孔子周游列国治学,今日中国学子时兴赴海外游学。今年暑假,中国赴海外“游学团”、“夏令营”、“培训团”更是热闹爆棚,所到之处,让饱受经济不景气影响的国家大赚了一票。而中国学子是否从中也获益了呢?对此,有人质疑。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游学的效果有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游学的好处至少是让孩子开阔了视野,这些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马大哈”儿子的第一次游学
 

雨如
 

稚儿已上预初,模样倒极聪明可爱,做事却总稀里糊涂,属于不谙世事 “马大哈”一个。今天掉水杯,明天丢笔套,脱了罩衫忘记拿,拿错书包还不知,如此可笑可气之事,家常便饭。
 

今年暑假,儿子做了一件他自己认为 “很了不起的事”:出国游学两周,寄宿老外家中,没有父母陪伴,生活完全自助。尽管他并不知道,我的纠结与担忧在他兴冲冲像男子汉般于机场与我告别的瞬间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他平平安安回到家扑向我的怀抱。
 

儿子是急不可待兴高采烈讲他的所见所闻,恨不得一股脑儿倒给我,讲到好玩处手舞足蹈,我还没笑出声,他已乐不可支。我所给予他的,除了是温暖会心的倾听,更有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思考。回味之余,我庆幸我们做父母的,充分尊重并支持了儿子报名自费游学的想法,即使有些担忧也值得。总要迈出这 “第一步”, “马大哈”儿子才能懂得平日里事事无所谓在外行不通,我也可以学会慢慢放手让儿子更加独立不再“马大哈”。
 

一个最大的行李箱
 

儿子此番游学地点,是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布里斯班 (主要在布里斯班),地处南半球,我们这儿的夏天,那里是冬天。
 

行前准备,我总是一千个不放心,罗列了长长的清单,光衣服就准备了一大堆。事先查了 “天气通”,发现那里的冬天 “暖洋洋”,温度都是十几摄氏度。不过,想着万一降温万一下雪呢,备备齐总没错。于是,拿出家里一个很大的行李箱,塞进了儿子的T恤和毛衣,棉毛衫和两用衫,秋冬两季衣服一应俱全,虽然羽绒服在最后关头被 “撤下”,但还是 “换进”了羽绒背心。
 

更担心的是儿子不知道怎么根据天气变化选择衣服。平日在家,碰到冷暖有变,总是在前一晚就帮他拿好衣服,关照要加毛衣啦要穿棉毛裤啦。这下好,根据行前安排,他和另外两个男孩子住在一个大家庭的老外家,三个愣头青,自己管好自己都不错了,老外也不会像自家父母那样管得那么细。怎么办?陪是没法陪过去的,灵机一动,来个 “事先演练”。我报出不同的天气情况,让儿子回答 “穿什么”和 “怎么穿”。模拟几下,估摸着他已经烂熟于胸,便叫他记下所带的每件衣服,备注好 “穿衣指南”,我才略微心定。
 

不过,这么一来,箱子肯定小不了了,杂七杂八东西一放,那么大一个箱子,也没剩多少空处了。我又开始担忧儿子还小,要拉着这么大一个箱子到处跑,还要转机 (机票是上海飞香港转机至悉尼,回程是布里斯班飞香港转机返沪,中间还要从悉尼飞布里斯班),难免吃力。但想想,反正箱子有四只轮子,推着不累,权当对他的一种考验吧,说不定其他小孩带的也是大箱子。
 

那天把他送到浦东机场集合,十几个孩子的箱子放到一块一看,儿子的行李箱还真成了最大的一个。后来,儿子每次上飞机前打电话给我,我都忍不住要问一句——“大箱子好拿吗?”儿子事后告诉我,一开始是有点不好意思,在所有游学同学中,他拿的是一个最大的箱子,好像父母有多不放心似的要塞那么多东西,但回来时就很庆幸了,买的东西可以全部放到箱子里,不少同学因为箱子装不下,不得不东一个袋子西一个袋子的,很不方便。 “还是我妈妈有先见之明。”儿子拍拍我的肩。也不知他是真心表扬我呢还是安慰我,不过听后还是喜滋滋的。
 

洗澡“限时3分钟”
 

儿子寄宿的友好家庭,是个大家庭。一对中年夫妇,一儿一女,还有男主人的父母。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留学生借宿,加上儿子他们三个游学的小朋友,“一大家子”整整12个人。
 

或许是因为人多,这家老外订有一套严格的生活制度。儿子他们三个刚进友好家庭放下行李箱,就被女主人叫到跟前“讲规矩”:早上7点起床,轮流洗漱,每人洗漱时间不超过5分钟;晚上7点吃饭,误差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吃完饭,自己盘子要自己洗;吃饭后不能马上进房间,要有30分钟交流的时间;洗澡时间每晚8点开始,每人限时3分钟;因为安排游学孩子住的房间只有两张床,必须有一人睡地铺,三个人轮流……
 

“妈妈,老外真和我们不一样哎,我们家如果来客人,你们肯定对他们很热情,也绝对不会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当天晚上,儿子便在电话里告诉了我这件事。我也是第一次听闻,无法评判,这大概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吧,友好归友好,制度归制度。我自然是再三嘱咐儿子按人家说的做: “要有礼貌,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你现在代表的可不仅仅是你一个人,是整个上海孩子的形象呢。”这一说把儿子唬住了,他有点忧心,怕做不好。我告诉他,只要认真去做,一定可以做好。
 

可洋相还是接二连三。“今天盘子没洗干净,被女主人批评了。 ”“早上洗完盘子没把水擦干,被说了。 ”“谢某某(同住一屋的游学同学)调错了闹钟,我们早上晚起了5分钟,被男主人说了一顿。 ”一连好几天,电话里总传来儿子颇为沮丧的声音。我听他说,其实心里更着急,但表面上还得尽量很平静地跟他说“别着急,只要慢慢来,一定会做好的”。到了第四天,儿子在电话那头终于很开心地告诉我: “妈妈,今天女主人表扬我洗的盘子很干净。”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限时洗澡还有一件趣事,发生在刚才提到的儿子的同伴谢某某身上。就在友好家庭寄宿的第一晚,谢同学去洗澡,估计是习惯了在上海的悠闲自在,忘记了有时间限制一事,又或者根本没把老外的规矩当回事,以为只是说说而已,结果肥皂还在身上,水却突然没了。于是急忙向两个同伴求助,儿子和另一个同学赶紧跑去相帮,摆弄了半天水龙头还是无济于事,只好去找女主人。对于后续,儿子在日记中写道: “女主人一听大笑,说刚跟我们说过怎么就忘了,洗澡不能超过3分钟,时间一到,出水就会自动停止。后来女主人大概去弄了一下控制器,一分钟以后,水总算来了……轮到我洗澡,我吸取教训,以最快速度操作,结果只用了2分41秒……”儿子回来后给我看他的这段记录,把我笑得不行。儿子却一本正经告诉我,他后来详细了解过,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当地政府认为水资源宝贵,必须节约用水, “他们是动真格的,不像我们很多措施,只是说说而已”。
 

我无语。那一刻,我发现,儿子长大了。
 

不过, “长大”似乎只是一刹那。儿子很快又恢复从前样。不会主动洗盘子,洗澡依然笃悠悠,还是有点 “马大哈”。只是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很郑重地跟我说: “妈妈,我长大了,以后出门,不管是不是和你们一起出去,都要自己整理东西。”
 

美国名校里的中国游客
 

修格
 

第一次出国无疑是人生中一件大事,作为高中的我此次到美国,不仅饱览了风光,更有了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
 

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本次旅行,正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由于行程安排的原因,我们只参观了三所大学,分别是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和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普林斯顿大学啦,那天下午,舅舅驾车载我们来到优美的乡村都市Princeton,不知不觉中已驶入了这所全美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校园。刚下车,就有一股浓烈的学术气息扑鼻而来,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尽管正是暑假期间,校园里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可这份寂静也平添了些许韵味。
 

校园内众多后哥特式建筑,使人恍若回到了中世纪;那座庄严的教堂和幽静的图书馆,给来访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校园一角的后花园,也散发着迷人的清香。要不是亲身经历,谁会料到这片胜地,就是著名的普林斯顿呢!我似乎陶醉了,迟迟不肯离开,心想:在这般氛围下,又有谁能不潜下心来认真学习呢?
 

当然,要进入美国名校,靠的不仅是勤奋努力,还需要具备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处世经验与领导才能。对于众多莘莘学子而言,基本的与人交流的能力,是踏进大学的第一步。为此,我幸运地结识了一位美国朋友杰克,他是我在美国当教师的舅舅的邻居。杰克人虽略显苍老,但活力四射,富有激情,是一位典型的具有美国精神的当地居民。一口纯正的美国口音,使他当上了一个俱乐部的老师,招收来自世界各地刚进美国生活的英语初学者,教授英语口语。那天,杰克带着我来到了他的俱乐部,众人惊异的目光向我投来,杰克笑着解释说我想体验英语,因此来与各位分享。接着,他就让每个在场的人用简短的英语介绍自己。我观察到,他们来自韩国、印度、伊朗、秘鲁、墨西哥等不同国家,英语中总夹杂着各自的口音。杰克听了各自的介绍,总是微笑点头,时不时会好奇询问,会场内充满了笑声与惬意。接下来,杰克又和我们聊了聊各自的兴趣爱好、学习、体育、日常生活等方面。我也融入了这个集体,还主动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而在座的成员似乎都很关注我的想法,并时常就一些细节方面与我探讨,我们互相分享经验,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事后,杰克连连夸赞,说我能说会道,敢于表达,难能可贵。其实我事先都没料到自己能大胆发言,总觉得用英语交谈会有障碍。可是,只要敢讲,不怕讲错,保持自信,那么一切就都会变得容易。在这个活动中,我树立了自信心,超越了自我。
 

以上是儿子最近写的一篇游记。这个暑假,我和儿子一同开展了一次美国行,一来是为探亲观光开眼界,二来是想让儿子实地检验和操练一下英语,顺便参观一下美国的大学,为将来留学作准备。这样的行程,虽然不能与那种有组织的集体性的游学相比,但也是游中掺杂了不少学的成分,所以也可以算作一次游学吧。
 

行前,朋友都跟我们开玩笑:“你们嘛,当然只看哈佛、耶鲁。 ”而我们当然掂得出自己的分量,再加美国的亲戚没有一个住在波士顿附近,所以根本没把这样的顶尖名校纳入游览计划中。然而在美国,我们还是有机会与常春藤照了个面。那天去新泽西的表弟家,主要是想以此为据点方便去逛纽约的,谁知表弟说普林斯顿大学就在附近,开车20分钟就到,我们禁不住有点喜出望外,赶紧动身去参观。
 

普林斯顿大学还是长得很有点气势的,参观过程中我们发出了好几次惊叹。然而,我们的观后感肯定掺杂了许多先入为主的印象和主观判断,因为学校正放假,而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建筑外表,根本没法了解普林斯顿是如何教学的。此时,“游学”其实只是游览大学校园而已。
 

在普林斯顿校园参观,我们还发现这里成了中国人的天下。由于放假,普林斯顿的教职人员和学生没见到几个,倒是好几支中国来的学生游学队伍让这里变得有点热闹。和我们一样,这些游学团也仅能在校园里逛逛而已。想到这些学生为这样的游学支付了高额费用,我真有点为他们感觉不值。
 

不过,诸如此类的美国名校之旅今后还是会越来越多,这种生意还是大有钱赚,谁让我们中国人有如此之深的名校情结呢?据人称“沃顿爸爸”的陈伟透露,“我走访美国名校时,已明显感觉到中国学生游学热的升温,哈佛大学今年开始已经对‘到此一游’的团队收取50美元导游费,并且在校园专门画出游览线路以避免人数众多的游客破坏草地。 ”他还称:在哈佛大学,“哈佛脚”已经被摸得非常亮了。在斯坦福大学,旅游巴士已很难找到较好的停车位置,亚裔面孔的游客一队接一队地在学校主楼前合影留念。
 

名校真值得迷恋?几个在美国的亲戚是过来人,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清醒了许多。一位表弟读的是排名100名左右的大学,但却能敌过名校毕业的土生土长美国人,在美国教育界谋到好职位,靠的是“自来熟”的交际能力和敢说敢为练就的熟练英语;另一位表弟原先就读一家名校研究生,还有奖学金,但没读几个月就转到了一家名气不大的大学自费读新专业,后来在纽约一家大公司工作,他认为掌握社会需要的技能比学校名气更有价值;表妹在一家著名的医疗仪器公司搞研发,同事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这样的名校毕业生,但她透露:即使是名校生,团队精神不足的人在他们公司里并不受重用。
 

显然,学识之外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甚至美国人更看重体育、艺术方面的才能。为此,表妹为她12岁的宝贝儿子在课余安排了许多体育、艺术方面的培训,这个暑假几乎全部被这些课程、夏令营填得满满当当。当我们来到她家时,第一个活动内容就是一起去明尼苏达大学网球场观看她儿子的网球比赛;第二天,表妹把我们送到景点后就带着她的儿子去上了钢琴课和黑管课;第三天,表妹终于可以带着她的儿子跟我们一起出游了,但是去的路上还有插曲,要把她儿子的四幅画作送到一个会场,参加绘画比赛。再看她家墙上,挂着她儿子打冰球、滑雪的照片;一张桌子上摆满了她儿子参加体育和艺术各种比赛的奖章。这位12岁的小男孩还在我们面前表演了36秒钟还原魔方,让人感叹竟有如此全才。
 

相比之下,我的儿子就只能算不学无术,本事少得可怜了。此时,做他*的我只感觉羞愧脸红,自责不已,早该让孩子在体育或艺术上学上一招呀。现在后悔晚矣,怎么办?接下来把最主要的抓一抓吧,比如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次去美国,儿子在用英语应付日常生活方面表现得还比较自如,在美国入关、商场购物、乘坐地铁时都是我跟着他,他打前站。在跟着美国人杰克参加英语会话俱乐部时,儿子也表现得不错。不过,在这之后又有一个这样的锻炼机会,儿子却露了怯。那天一位美国朋友邀请儿子去参加一个英语演讲训练俱乐部,儿子一定要拉着舅舅陪着一起去。儿子有两个小表弟原来在中国时是相熟的玩伴,后来这两个小表弟去了加拿大,5年过去了这次在美国会合再度相遇时,儿子和他们相处一周还是没有重新亲密起来,相互间没能交流上几句话。这里面,语言可能是障碍,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儿子主动结交朋友的欲望和能力不足。那天我们坐飞机回国,我的邻座正好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小伙,在麻省理工上一年级,飞上海的原因是参加交大的一个项目,准备在上海边上学边工作。见是个同龄人交流的好机会,我便和儿子商量换个位子,让儿子挨着小伙子方便聊天,可儿子不愿意。小伙子叹道:他不想和我说话。
 

看来,一次游学改变不了许多。要让一个人完善起来,还需要不断地磨炼、较长时间的培养。这次美国游学,让我们看到在锻造人方面商机无限。可以预料的是,游学热会继续升温,各种教育培训也将继续火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