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对于一门外语,学母语对你意味着什么,这是等候先必须想清楚的。
从一个大家都会有的体验聊开吧,什么体验呢,脑子里有一个想法,但是不知道应问怎么说。我想这个体验即便是鲁迅林语堂这些大家都不敢称自己没有过,所以,当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不要怕,没什么好怕的,而要知道,这恰恰正是你进步的潜力所在。
就笔者而言,如果脑袋里有一个中文的概念或者想法要用英文来表达的时候总是免不了紧张,因为事实上,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不同,很多东西你无法表达 ----非常可能不是因为你的语言问题,而只是因为这个中国的概念在英文里面根本就不存在。呵呵,诸位莫笑,有数字统计过中英两国的语言的词汇量只有 40%能互通(所谓的equivalent),而这就意味着剩余的60%的表达肯定是和原文有很大出入的。甚至很多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不假思索而 出的概念,在英语(论坛)文化里面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对应的,举个例子,“热闹”这个词,诸位可以试试看,你能找的英文单词里面没有一个能让你满意的对上好的。 “这个地方很热闹”这句话,因而是乎其语境而有不同的翻译,但是总体而言,“热闹”作为一个词来说,在英文里面几乎是没有对应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写英语作文,说英语口语,要用英语思维,不要中式思维。这个听起来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很空的概念,只有你真正了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英式思维的重要性。
这的确很难,因为我们在中式思维里面扎根的太深了。事实上,这也和两国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鲁迅就说过,中文和外文比,吃亏就吃在不够精确,具体到单词水 平,就是“词汇量少”。因为词汇量少,因此中文特别讲究“上下文”,一个模糊的词只有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面才能让读者感到一个特定的意思(当然,这也是中 文的美丽的一个因素)。相比而言,英文在这方面就不是这样,具体的说,大部分的英语词都是有着非常确定的意思的,因此,那些在中文里面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 端倪出的细微差别,也许在英文里面只是另一个单词而已。记住这点,笔者下面所说的也许会对诸位有用,在这里,笔者提供一个法子,就是如果你脑袋中有一个想 法的话,你仔细想想你到底想精确说的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当你想说某一个命题是错误的的时候,你最好想清楚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illogical, irresponsible, biased, prejudice, fallacy, untrue ”这些词之间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的,所以主要想看你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当然脏一点的说法纯粹是发泄一下自己主观情绪的你也有很多方法,不一而足了。
所以,诸位想锻炼写作的话,第一样功课,就是,求精细。只有你自己求精细了,你才能发现报刊,书籍中对相近的概念的不同表达法的精妙之处,才会由衷地为某篇文章的一个用词会心一笑(或是因为用词幽默,英语中不乏一些“小题大做”的幽默,可以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