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鸟教育辅导专家许铭桂老师指出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把握好申论测试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样既避免了备考过程的盲目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能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把握重点,这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就包括了申论测试的几大特点,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领悟精髓,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
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要做充分地调研论证,要收集材料,这就是专项调研。然后对调研的材料进行分析、消化,找出问题,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阐述,从而达到政策制定的目的。而这也是申论考试的逻辑,给考生一组材料的时候,专项调研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是让考生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然后形成观点,提出对策,最后是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具体如下所述:
1.专项调研: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例如,为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衢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人事劳动局、区经贸局、区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多家企业,采取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2.消化材料:摸清事实,发现问题。衢江区现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了基本保障,劳动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后也发现,许多企业对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还存在着劳动合同签约率不高、劳动合同条款模糊、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等问题。
3.整理材料:形成观点,提出对策。对此,调研组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
4.说明理由:合理论证,说服领导。对提出上述意见和建议的论证如下: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一要加大宣传学习培训力度,努力形成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浓厚氛围。政府要结合当前执行中有误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组织集中学习、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报告会、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二要把《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普及工作纳入“五五”普法工作计划。三要针对有等待、观望、侥幸心理的经营者,政府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要分期分批地举办企业法人、劳资人员、工会干部法制培训班,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企业和职工依法用工、依法务工的行为,对有争议、异议的条款要重点解读,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现身说法。
(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积极规范协调企业、职工守法行为。政府要加大劳动用工的检查和执法力度,运用定期不定期检查方式,掌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违法行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及时化解劳资纠纷,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避免用工风险。政府要研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健全招工录用登记、职工名册备查等制度检查,及时与被招用人员按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为避免支出不必要的违法成本,用人单位应当树立不使用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用人理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不愿签劳动合同的问题,提高人员聘用质量,预防潜在用工成本的增加。
(4)调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缓解成本压力。对于一些社保缴纳历史情况较差、利润率低的企业,政府要与企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协助企业通过将工厂化生产改为家庭式生产,将部分或全部订单发给下属或其他地区同类企业进行加工,或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等办法来调整经营方式。并结合企业实际,推行以劳务派遣形式来化解风险。
(5)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引导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实施法律的重要原则。目前《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时间不长,有的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仍在沿用以前制定的制度及办法,还没有严格地依据《劳动合同法》执行,也有的少数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还存在误解和存有侥幸心理,或期盼着实施细则早日出台。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要让企业树立信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具体到申论考试当中,命题者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给定几组相关的材料(包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观点、媒体的关注,等等),让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归纳出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再提出观点、对策、论证。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其实质就是模拟国家机关工作的特点来考察考生的能力,非常吻合上述特点。
(二)依据思维逻辑过程的打分,努力使打分过程体现结构化和标准化
(三)主题材料具有热门性、易谈性、广泛性、非专业性、公共性、非政治性、中观性
1.热门性。多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申论考试给出的材料虽然涉及面广,头绪较多,但一般重点都比较突出,考查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尽管每一年的考题在要求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一般还是可以归结为概括、对策、论证三个基本内容;考查的方面也不外乎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复杂的事件,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易谈性。从近三年申论给定材料的主题来看,2007年申论考试的材料主题为“农村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2008年的材料主题为“怒江水电站开发争议所涉及的人与自然”问题;2009年的材料主题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考生在平时听过,在读报、听广播时也可能偶有涉及。因此,其话题并不生僻,考生都有话可说。
3.广泛性。申论考试十分注重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以及是否具备日常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行政潜能。因而,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其涉及面广,多来自互联网、主流媒体、流行语等。如《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光明日报》及光明网、《凤凰周刊》、《半月谈》及其专题部分,等等。
4.非专业性。从上述对申论材料的“易谈性”、“广泛性”分析可知,其主题材料都具有“非专业性”。其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考察出考生的能力,而非专业水平。同时尽可能体现“专业公平”,这里所说的专业公平就是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都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固有的知识结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5.公共性。从政府自身工作出发,“非公不谈”。就是考生最终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落脚到政府应该怎么办?如果考生所学内容,跟政府没什么关系,那考生得分肯定不高。如2008年考的人与自然,主要是谁的关系?政府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注意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注意统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同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这是政府要做的。在进行水资源开发之前要进行充分规划和论证,进行环境测评,这也都是政府要做的。
6.非政治性。主题不过分敏感,但应有政治观。
7.中观性。避免抽象宏观,或具体琐碎。申论考试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既不是宏观的问题,也不会是微观的问题,当然也不会是难以定论或者争论激烈的前沿问题或敏感问题。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涉及千家万户的焦点或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像环境污染、网络、生产安全、交通等等,这样的问题都是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