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游学网 >> 资讯首页 >> 所有新闻 >> 参与者说 >> 浏览文章
声势浩大的“国考”是一场精彩的浮世绘
核心提示:前日,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超过100万人参加考试,但是,录用岗位仅有1.5万余个,考录比例约为1.5%。公务员考试的吸引力逐年上涨,其中又以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俗称“国考”)最甚。“国考”成为中国悠久考试文化下的又一颗“迷人的蛋”。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必然带来人才市场的泡沫。

 

这颗“迷人的蛋”每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每年从考生的口袋里掏走几个亿的考试报名费,同时衍生出大量二级利益链条:永远畅销的相关参考书,遍地开花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无处不在的以辅导名义大肆搜刮民膏的“国师”,同时,网络牛皮癣会选择任何时机告诉你,可以多少费用让你直接进入“国考”直通道。

 

然而,当这场人才泡沫的海啸褪去,沙滩上一地“尸骨”,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度日。除了为考试经济作出重大贡献外,声势浩大的“国考”还像极了一场精彩的浮世绘,上船者、落水者和围观者各自暗怀心事,表情不一,悲喜不一。很多人抱着“重在参与”和“中奖概率,人人相同”的心态前来“打酱油”或者“买彩票”。多数人非常清楚被挤破的命运,却还是要做那海啸里最普通的一个泡沫,因为它的边际成本是如此低下,而它的奖品又如此诱人。

 

中国文化的语境赋予了这场考试“国考”的身份,这个略带调侃意味的身份恰恰是这场考试最尴尬的所在。作为国家取士和底层上层流通的通道,古代科举与当今的“国考”相类似。而科举考试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古代“政府工作人员”,还必须提供传统意识形态的守护者,他们除了执行政治职能外,还担负着维护“道统”、“为圣人立言”的道德任务和学术使命。换句话说,古代科举所产生的官员是一种全能型官员,是一个完全责任者,而不是现代政府体系中的部分责任者。古代取士有着极为严格的程序,社会对官员素质的塑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即使是考试,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道关,而每一个关本身又是极为复杂的考试程序。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则相对有所不同。

 

这就是问题的逻辑:今天的政府官员仍然具有传统社会官员的某些特点———占据资源多、寻租空间大、社会关系广和社会声望高,却又必须具有执行现代政府某项职能的能力。正因此,对他们的考察就不应该只是出几道谁都看不懂的排列图形题和“南极为什么没有熊”这种“开心辞典”式的题目就可以。如何改变“国考”的困境,使之真正有助于打造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一道不简单的考题。


 

0% (0)
0% (10)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 网站申明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游学网版权所有 2009 | 浙ICP备090481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