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国考冲刺阶段,华图公考辅导专家秦国伟老师,在深度研究申论试题的基础上,总结答题技巧,为大家在临考时再次详细梳理申论“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分析题是国考申论的重头戏之一,大约在国考申论考试中占到40分,属于必须要紧紧抓住的项目。这两年来,分析题渐成趋势,原因是分析题能够贯彻申论考查“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比较灵活多变,不宜被“模式”套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考生的素质。分析题基本算作采分与酌情给分相结合的题目,因此比较主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阅卷的印象分和中庸化。所谓中庸化,这是主观题阅卷博弈过程中而凸显的一个特点。我们都知道,国考采取的是电脑扫描、人工阅卷,每道题两人分别打分,如果两人相差分值超过一定数额就需要第三人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也超过分数区间,则该题被界定为没有共识,则需要重新再来。这将大大拖住阅卷的进度。经过人与机器的多次博弈,最后阅卷老师倾向于靠中间段打分。比如,20分的题目,一般10分算中间档,这样如果分数浮动区间是4分,则6-14分都可算合格。如果打到15分,则11-19分才是合格,而这个分数段很少出现,会加大阅卷者的风险。这样,往往扼杀了杰出人士崭露头角的机会,而水平不高者也不至于太惨。这就造成了国考申论跳出50分很难。
要想拿高分,需要概括题这种严格采分的题目上得分率提高,分析题这种半采分的题目上有突破和文章题这种完全主观题上吸引人眼球。本文仅就分析题得分要点作出解析。
分析题要想得高分需要以下四个要素:定性准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引人注目。下面就以2009年第二题关于“粮价上涨”的分析为例,通过这道题的分析来管中窥豹,以使读者深入体会这四个特点。
2009年第二题的题目要求是这样的:“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1. 定性分析
粮价是否要提高?要进行判断首先要参考材料的权威观点,材料中谈粮价是在第一段:“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读完这段大家可以发现,胡锦涛没有明确表态。再就是第9段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通过国家粮食局领导的话我们得出,粮价不能涨,要保持稳定。因此,主张粮价上涨的观点是片面的。
2. 理由充分
坚持辩证分析,提出粮价上涨有一定可取之处,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支持粮价上涨的理由是:第一,上涨有利于农民,而农民是弱势群体;第二,农资上涨无关紧要;第三,城市贫民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数额不大,共18亿元;第四,上涨对城市中高收入者无关紧要。
那么,仅从材料出发,可发现其问题:第一,农资上涨并非无关紧要;第二,城市贫民补助18亿元数字可能算错,他认为每人每年平均78公斤粮食,这显然不符合常识。第三,并非每个农民都种粮,不种粮的农民怎么办?